当前位置:首页 > 卓见 > 专家观点

李远实:略论中医与书法

时间:2023-08-22 来源: 萍乡公关 作者: 李远实
       中医与书法同被列入我国四大国粹,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与文化之菁华结晶,它足以令每一个炎黄子孙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所谓国粹,是指该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富独特内涵而为广大人民所崇尚、悠久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医与书法既各呈异彩,又相互辉映。今我怀瑾握瑜兮,惶将二者试作部分之比较,所示于下:
       一、同源同品
       中医与书法均萌发于远古时代,神农百草、岩画陶纹已成为了我们美丽的翩翩遥想,自甲骨刻文和《内经》诞生,书法与中医便气宇轩昂、容光焕发而横空出世!
       中医理论遵循阴阳五行、脏象、经络学说,主张天人合一、形、气、神的整体观,采用辨证施治的治疗理念,直接的服务对象是鲜活困厄的民众。书法宗旨奉行以“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六书创立的中国文字为载体,形象性与抽象性相统一,运筹线条、结构、意境和情趣的美学思想,直面的虽是书法作品,但欣赏者,无论是观众,还是自娱自乐,间接对象同样是真情实感的人群。
       中医治病,辨证遵“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治疗守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书法行笔,唐代大书法家张怀瓘在《玉堂禁经》中写道:“笔墨强调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以及后汉崔子玉之“永字八法”:“点为侧,平橫为勒,直为努,钩为趯,仰橫为策,长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等。
       中医分行:木、火、土、金、水;
       书法归类:篆、隶、楷、行、草。
       中医时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书法墨呈五色:焦、浓、重、淡、清。
       中医用药别四气:寒、热、温、凉,
       辨五味:酸、苦、甘、辛、咸;
       书法选笔重四德:尖、齐、圆、健,
       施五法:平、圆、留、重、变。
       中医治法有时主张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滋水涵木,培土生金,泻南补北,水火相济,逆流挽舟,回阳救逆,甘温除热,提壶揭盖,引火归元等,祛邪方式有开鬼门,洁浄府,针刺有烧火山,透天凉等手法。书法的笔法有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直中有曲,曲中求直,意在笔先,笔断意连,逆入平出,左右顾盼,倚正相依,八面出锋,快马入阵,一波三折,雁不双飞等,线条效果有屋漏痕,折钗股,运笔有锥画沙,印印泥等技巧。
       由上可知,中医与书法的确各自拥有不少共同的中华文化元素和印记,不愧为中国国粹并蒂之花!
       二、同气同求
       中医与书法,二者在操作过程中,还有一个共同的原动力,那就是“气”。对中医而言是“气机”;从书法而论是“气韵”气在古代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朴素认识,认为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一不是气的运动变化而成。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中医所言之气,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元气又称为真气,由先天父母之精血化生而来,再由后天水谷精微不断滋养和补充,通过三焦分布于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与腠理肌肤,故《灵柩·刺节真邪篇》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结合聚集于胸。营气,由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营养精血而滋润全身。卫气亦为水谷精微所化生,主司阳气而充当护卫。气之功能,如《难经·八难》所云:“气者,人之根本也。”概而论之,气有赖于肝的升发、肺的宣肃、心肾相交、肺司呼吸、肾主纳气,脾之升清,胃之降浊,它们密切配合,相互影响,共同执行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方面功能。血,来源于水谷精微,通过脾胃生化输布,注之于脉,化而为血。血的功能主要是充润营养全身,目之视,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肤之触,五脏六腑之功能协调无一不是依仗精血之营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此之谓也。气之于人体,无处不在,周流不息,其基本运行形式是“升降出入”,故《素问·六微旨大论》云:“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人的一生,就是气在脏腑、经络、血脉中不断运动协调使之阴阳平和的过程。
       书法对于气的观念,清代书法大家蒋和在《书法正宗》中写道:“一字八面流通为内气,一篇章法照应为补气,内气言笔墨疏密肥瘦,若平板涣散,何气之有?外气言一篇虚实,疏散管束,接上递下,错综映带。第一字不可移第二字,第二行不可移动至第一行。结体在字内,章法在字外,真行虽别,章法相通。”书法无论何种字体,不但讲究由点画组成的单字,而且强调结体、章法的行气与贯气。正如清代书法家刘熙载所言;“书之章法有大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帖,皆须有相避之相形,相互相应之妙。”所谓书法之气韵,指在运笔行气过程中,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既能制造矛盾相违但又能做到和谐统一,如对行草书中的谋篇与布白,邓石如说得好:“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综观各种书体,篆之醇古,隶之精严,楷之端凝无不体现静态之美;而行如流水,草欲飞动皆能彰显动态之姿。至于虚实之淳朴清灵,节奏之抑扬顿挫,那就全掌握在执笔者苦心经营的结体与章法,如方圆、欹正,大小错落;粗细,疏密,气韵生动;白纸黑字,红印章的巧妙之布局中了。
       三、同仁同寿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此语据说出自范仲淹,裴一中在《言医》中写道“才不近仙,心不近佛,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自古名医大家辈出,灿若星斗如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近世如孙中山、鲁迅、郭沫若皆是始于学医,诸贤皆以医为济世利民为己任,正如喻嘉言所说“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同样,书法亦可称为“仁艺”,因为书法与中医一样,教人悦情静性,调理气血以达到健康养生,延年益寿,这正符合圣人之教“子曰:仁者爱人。”书法练写伊始,或坐或立于案前,素笺铺开,笔墨伺候,于是放松体态,调节呼吸,吐故纳新,即呼出浊气,吸入清气,凝神定志,情随线条之纵橫,节奏之变化,轻重缓急融于纸上,在漫不经意之间人体气机进行了有序的自然调节。故使肝气得以舒发,肺气得以肃降,脾胃之气得以升清和降浊,心肾之气,相交共济,脏腑经络之气均得以通畅运行。而要做到心手相应,形、气、神的和谐统一,意念至为重要。
       这一点书法与中医观点完全一致。东汉名医郭玉曾说“医之为言,意也。”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云“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此中之“意”,乃为济世利民之信念。意念即为思维,健康的意念即纯正之目的,平和之心态,运用自己胸中浩然之正气,激发和调整体内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经络之气进行正常的升降出入而驱除浊气和邪气。
       书法虽然不像中医那样,可凭仗辨证施治,利用药物或针灸去调节人体脏腑功能,但在一定意义上,比如疏理气机、活血行络,也与药物有异途同归之功。人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异常变化对人体内脏会产生不良影响,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怒伤肝”“喜伤气”“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所谓伤者,主要是致使其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气血功能紊乱也。故《内经》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生于心,心主神明,心病可令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心神不宁或精神恍惚,哭笑失常或狂躁妄动,神志错乱等。
        此时如能临摹或书写行楷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柳公权《玄秘塔》,欧阳询《九成宫》,赵孟頫《洛神赋》,米芾《苕溪诗卷》,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松风阁诗帖》或汉隶《张迁碑》《曹全碑》或草书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等,笔墨气韵可将一切烦恼,顿抛出于九霄云外,而赢来心境一片清凉。
       “书者抒也”,书法依靠笔墨来抒发情感,而情感各人存异,兴趣使然。如清代书家刘墉笔力雄健,丰腴劲挺,其作品喜用浓墨,乌光黑亮,饱满圆润,人称“浓墨宰相”;而同朝翰林王文治擅用淡墨,其作品素丽柔和,清新悦目,人称“淡墨探花”。浓淡虽有别,风神各自宏;只因性情故,何有高下分。

       谈中医与书法,就不得不谈与二者关系都相当密切的“文房五宝”(纸、笔、墨、砚、印泥)。它们结缘久远而深厚,因为彼此之间有两个共同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医与书法的历史起源,前文已叙,不赘。据史料记载,造纸始于东汉蔡伦;制笔始于秦朝蒙恬;制墨始于殷代;制砚始于汉代;印泥始于魏晋南北朝。随着考古新发现,“文房五宝”的起源肯定会提前若干年,此为后话。总之,都是经过了数千年风雨洗礼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2、天人合一,取类比象(或取象比类)
       一是天人合一。中医的理论之一是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中药全取自植、动物,金石类等纯天然物品。书法崇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习写时强调凝神定志,调理气机,笔法、线条、结构、布白的阴阳平衡,其作品亦讲究黑、白、红(印章)的和谐统一。“文房五宝”所采用的原料全部是自然生态的物品。纸:竹、木、棉、麻等;笔:羊、鼬、兔、猪、鼠、牛、等动物的毛(毫)、竹、木、牛角、松香等;墨:桐油、松枝、麝香、冰片、珍珠、玛瑙、朱砂、珊瑚、阿胶、鹿胶、牛胶等;砚:石、澄泥;
印泥:艾绒、藕丝、朱砂、珍珠、玛瑙、琥珀、珊瑚、冰片、麝香等。
        二是取类比象(或取象比类)。中医五行:木、火、土、金、水。书法八阵:橫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橫折钩如动弩筋节。“文房五宝”其制作成品皆取“天圆地方”之自然造型,如纸之方;笔管、笔毫之圆;墨之长方形;砚和印泥盒之方圆结合。纸,教人以洁净,素雅无瑕。笔,教人以正直,心正笔正。墨,教人以储才,翰墨飘香。砚,教人以坚耐,不磷不缁。印泥,教人以担当,丹心永恒。“文房五宝”,皆与中医药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以共奏仁心济世之功。如墨,我们聪明的祖先很早就将墨与中药十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据相关史料记载,古墨的配方除采用特选的桐油和松枝取其烟外,还掺有相当比例的麝香、珍珠、玛瑙、冰片、珊瑚、朱砂、金箔、阿胶、鹿胶、牛胶等,一锭古墨制作成型要经过上百道工序,上万次捶打,还要经四年阴干,所以价值比黄金还贵重,有道是“千金易得,贡墨难求。”
       古人为什么要掺进这么多名贵的中药材呢?大概有四种原因:
       其一,营造出一种美妙的自然环境,使书写者在悠然地磨墨期间能处在一种不断散发出芬芳温馨的气氛中,更有利于凝神定志,养气清心。
       其二,这种药墨可以治疗民间一些常见的微恙小疾,权当偏方使用。如用新磨的墨汁涂腮部,可治疗痄腮(急性腮腺炎);对轻症鼻衄,点上几滴墨汁有一定止血作用;小儿惊风常会用来涂点内关、印堂亦颇见疗效。据说古时肺痨(肺结核病)患者大量咯血不止时,也可喝一碗浓墨汁以救急。
       其三,满足书画家的特殊需要,所谓“墨分五彩”,由于气味芳香,所以也有一定的防蛀作用。
       其四,药墨制作成的精品,一般为皇宫贡品或专供王公贵族或富商巨贾观赏、炫耀和珍藏把玩之用,由于工序繁琐,技艺保密,限量定制,故能以稀为贵。
       如纸,古时正一派道士创制了一种经过黄柏汁染色,用笔蘸朱砂画符专用的仙笺,据说这画过符,念过咒的符箓烧成灰烬合无根水吞下,对某些中了邪的精神病患者常有意想不到的疗效,当然这与道长的“法力”有关,这点就姑妄言之,诸君也就姑妄听之罢,据传“祝由科”有此一说。
       如印泥,此物历史虽然悠久,但真正出名是在清乾隆时期,其发明八宝印泥者,据说是一位漳州药材行的魏姓老板,先是研制出一种医治刀伤,烫伤,疯狗咬伤的药膏,由于制作成本昂贵问津者少,故鲜为人知。在一次偶然机会,魏老板将此药膏作为印泥钤盖于自己书画之作后发现光彩艳丽久不褪色,后经不断改进乃至成为朝廷贡品,从此名闻天下。
       令人感到有些遗憾的是,在当今经济浪潮的影响之下,能忠实地严格按照古法研制成“文房五宝”的传统手艺人才太少了,更何况其中有的,已无情地被它物所代替,比如墨与砚基本上已经被墨汁取而代之,即使硕果仅存,也只留与有心人或收藏家们孤芳自赏耳!所庆幸的是“文房五宝”今已正式列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中,看来这些中华文化瑰宝终将与中医书法一样薪火传承,万古流芳!
       书法写的是方块汉字,但笔下出现的却是或平或直,或曲或圆不规范的点画线条组合,提笔用腕与打太极拳相似,挥洒何等豪放从容,真是进退有序,方圆兼济,一气呵成!书法用笔,古人强调掌虚指实,中锋行笔,其实执笔无定法,惟以灵便为正法,八面均可出锋,不必拘泥。“书者心画也”虽笔墨线条可变,但意念高尚之情趣万不可变!人的寿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故《内经》云:“人与天地相应也”。“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由此可见,“天人合一”为养生长寿之要诀,中医与书法皆遵循“天人合一”,故二者缘分尤深,可相互引为知己。自古儒、释、道三教之中名家皆尊崇中医亦嗜爱书法,可谓喜书者多知医。如王献之《鸭头丸帖》,张旭《肚痛帖》,苏东坡《覆盆子帖》,黄庭坚《制婴香方帖》,徐渭《水斋药方》等。医家也多善书。如葛洪“少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颂习”;陶弘景“十岁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有《瘗鹤铭》名世;傅青主有《四宁四毋》(宁拙毋巧 ,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真,毋安排)示戒于书坛;近世有何鸿舫、萧龙友、施今墨,范文甫、程门雪、恽铁樵、丁甘仁、秦伯未、顾筱岩、徐小圃、赖良蒲、傅再希、刘渡舟、张海峰、姚荷生、万友生、魏稼、杨卓寅等等。(因本人见闻有限,难免举一漏百,希谅!)
       自古书法家长寿者众矣:李斯78岁、钟繇80岁、钟绍京87岁、卫夫人78岁、王羲之60岁、智永98岁、颜真卿79岁、柳公权88岁、米芾58岁、赵孟頫69岁、杨凝式81岁、虞世南81岁、张旭80岁、怀素62岁、苏东坡66岁、黄庭坚60岁、文徵明89岁、王铎60岁、董其昌81岁、徐渭72岁、刘墉86岁、伊秉绶62岁、王文治72岁、何绍基75岁、康有为71岁、郑板桥73岁、朱耷82岁、翁方纲85岁、包世臣81岁、金农77岁、俞樾86岁、张裕釗76岁、杨守敬76岁、吴昌硕83岁、黄宾虹90岁、沈尹默89岁、于右任87岁、萧龙士101岁、孙墨佛103岁、苏局仙104岁、齐白石95岁、毛泽东83岁、郭沫若87岁、萧娴95岁、许德珩100岁、费新我90岁、赵朴初93岁、沙孟海94岁、舒同93岁、启功93岁、林散之91岁等。
       以上诸老仅为书法家中长寿者中之代表,他们比同年代人平均寿命长20-30岁究其根本原因是均长期嗜爱书法,并能持之以恒,不但视书法为养生,而且视书法为艺术,皆治学有巨获,卓然成大家!书法之善,善在修心养性,调理气机,套一句现代医学用语即是“心手双畅,心态平和,故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中医认为书法之所以可令人长寿是因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谈及此处,试观当今学中医者,不少年轻人莫名其妙丢掉了前辈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许多技艺,比如忽视了对书法的学习和传承。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的实用性在逐渐减退,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艺术性,欣赏性依然存在,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水平普遍的提高,精神健康的需要,书法将显得更加弥足珍贵,这些是毫无疑虑的。如果身为岐黄弟子,开处方仅以会敲键盘为能事,即使是书写医案,作会诊记录也是用签字笔胡乱信手挥就,而不去认真学习书法,我认为是一件十分可惜而复可叹之憾事。“风光长宜放眼量”,但愿:
中医书法,国粹奇葩;
薪火相传,耀我中华!
       作者简介:
       李远实,
原江西省政协委员,萍乡市政协原副主席丶巡视员,萍乡市鳌洲书院文化研究学会名誉会长,萍乡市公关协会会长,主任中医师、全国名老中医、教授,文化学者,萍乡方言专家。

中国绿色发展联合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单位

绿色发展网服务热线:029-33567925

陕ICP备18005866号-3